二战时期石油国际贸易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极为深远,其供需格局与地缘博弈直接塑造了轴心国与盟国的战略选择。二战爆发前,全球已进入石油时代,石油成为现代工业与军事的核心支柱。当时主要产油国如美国、苏联、英国掌控全球大部分石油资源,而德意日等后起工业国严重依赖进口。1930年代中期,随着轴心国扩张加剧,英美对德意日实施石油禁运等制裁,导致三国陷入能源危机。德国约80%的石油依赖罗马尼亚供应,但英法联合收紧出口后,德国不得不转向苏联寻求合作,以技术换取石油维持战争机器运转。1941年苏德关系破裂后,德国为夺取高加索油田发动巴巴罗萨计划,但严寒与苏军抵抗使其未能实现目标,石油短缺最终导致德军机械化部队作战效能大幅下降。
石油禁运同样深刻影响了日本与意大利的战略决策。日本90%的石油依赖进口,1941年8月美国对其钢铁和石油实施全面禁运后,日本为夺取东南亚油田发动珍珠港事件。尽管短期内占领印尼油田,但因提炼技术不足,其航空燃油质量低劣,被迫采用自杀式战术。意大利在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后遭到国际制裁,石油供应逐渐依赖德国接济,这使其军事行动严重受限于盟友的能源分配。轴心国的石油困境暴露出资源自给率与战略纵深不足的致命缺陷。
盟国方面则凭借石油优势形成战略压制。美国作为最大产油国,二战期间供应盟军80%的石油需求,其本土与委内瑞拉油田日均产量超千万桶。英国通过控制中东与东南亚油脉,切断轴心国海上补给线。苏联在失去乌克兰油田后迅速开发乌拉尔产区,并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美国炼油设备,1943年石油产量恢复至战前水平。这种资源动员能力使盟军得以维持大规模机械化作战,诺曼底登陆期间仅美军单日油耗即达80万加仑。
石油贸易政策成为战时经济战的核心工具。英美通过大西洋宪章建立联合石油委员会,统筹分配全球油脉,而轴心国则试图以煤炭液化技术弥补缺口,德国1944年合成燃料产量占其总供应量的57%,但盟军轰炸使其产能崩溃。战后石油供应链的完整度与各参战国工业产出损失率呈显著负相关,这一规律在当代能源安全研究中仍具参考价值。石油作为20世纪地缘博弈的血液,其国际贸易网络既是战争的催化剂,也是胜负的晴雨表。